水葬注意須知

水葬在我國尚不多見。是我國古代存在於南方一些少數民族(主要為康藏)的喪葬形式。葬式一般為:先由喇嘛誦經,然後將死者屍體投入水中,任其沉浮漂流。奉行這種葬式的民族,一般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,他們通常以水為生,並視江河為自己生命的起點與歸宿,並往往傳有與水神有關的古老傳說。

在一些島嶼國家,也有類似的做法,因其生養於大海之畔,故對大海懷有崇拜心理,人死之後,將其屍體拋入海中,名曰海葬。我國有些鄰海省份,也有將棺木置於海灘,利用潮水海葬的習俗。

水葬葬式盡管比較方便,但易污染水源,有些盜殺案也往往投屍入河,不易分辨,因此各代均力求革除此俗,所以水葬之法己逐漸廢棄不用。但有些民族則有水葬的變異葬俗,如水族生者為使過世成人的亡靈能順利地返回祖居故地,有些地方就編折小紙船,用菜油抹浸(防水)處理後,將亡者的一點布筋或靈牌及幾粒大米置於船內,帶到溪邊焚燒,任其隨波漂流。

水族係我國南方古代越人的後裔,傳說其祖先曾溯流而上,過江來到現今住地,放紙船則是水族紀念遷徒、魂歸故裡的遺俗。

火葬注意須知

火葬在我國,先行於少數民族中。《墨子.節葬》載:「秦之 西有儀渠之國,其親戚死,聚薪柴以焚之。」《馬可波羅游記》中亦有對京、冀、晉、江、浙、巴蜀等地區「人死焚其屍」風俗的記載。這與漢代以後,佛法東移,印度僧侶盛行火葬習俗也隨之傳來有關。唐、宋民間已有不少人奉行,尤其是中原地區,在宋代時火葬習俗幾成民風,以致宋太祖建隆三年(九六二年)曾下詔嚴禁 (見《東京事略.太祖紀》)。

當然,火葬的禁與行,在當時是有爭論的,《宋史.禮志》》載:有人上書建議禁止火葬;提倡收屍葬於荒閒之地;但是在紹興二十 八年,有的開明官吏提出反駁,認為「從來率以火化為便,相習成風,勢難遽革」,主張貧民及客旅「若有死亡,姑從其便。」當時的佛教僧侶,更是多取火葬處理 後事。然而,深受正統儒家說教影響的漢民族,從來視火葬為異端。漢代以前,朝野官民之間均將焚屍作為最大恥辱和最嚴厲的刑罪之一。

王莽亦將焚燒屍體作為刑 律,並作出焚燒陳良等人之舉。事實上,不僅僅是佛教地區才盛行火葬,也不光是佛法東移的緣故,它的出現和盛行與漢民族內部的生活方式、生活條件、宗教信仰,以及倫理價值的整體變動密切相關。

盡管中國歷代政府對火葬仍然視之為喪倫滅理的行為而加以嚴禁,但在民間,由於經濟、方便、衛生等原因,儒家所謂的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」的古訓,就變得不那麼具有約束力了,更何況較少受到儒學影響的許多少數民族,如拉祜族、藏族、土族、納西族、裕固族、鄂倫春族、羌族等,均有相沿至今的火化習俗。

土葬注意須知

土葬是我國古代通常的喪葬儀式,不僅僅是漢族以土葬為主要代表,古代匈奴、突厥、回紇、苗族等少數民族,均以此為主要葬式。方法是用棺木盛屍,挖葬穴, 深埋土中,以土丘為標記。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歷來強調「入土為安」,把死後的世界稱作「九泉之下」,稱故世之人為「命歸黃泉」。以中原地區漢民族而論,人民世代以農業為主,視土地為生命之本,是漢民族根深蒂固的觀念。

因此,人死後埋葬於土中,是使死者靈魂得以安息的最好所在,然而,由於死者身份各不相同, 土葬又有不同級別不同規格的葬式。如我國以往許多朝代的帝王,往往在生前就傾其國力,驅使大量民工,為其營造陵寢。

現存於世的始皇陵、北京十三陵、河北東陵、西安昭陵、瀋陽北陵等,都是歷史的明證。皇帝以下的各級官吏,身後的土葬規格,則依官品比降。官位越高,佔地越廣、墳也越高。可見土葬在我國歷代,是 階級與階層差異的社會標識。從埋葬人數的多寡現象分析,與社會形態的不同與進步有關。

此外,土葬的方式也因各民族的文化習俗不同而有異。漢民族在「入土為 安」的觀念支配下,視掘墳、移屍為對死者的不敬或褻瀆;有的甚至為捍衛祖墳而與人爭鬥,直至傾家盪產、付出性命、苗族中卻有對死者採取多次「復葬」的方 法,即一次土葬後,待棺木朽爛後再備新棺,裝骨復葬,俗稱「翻屍」,直到屍骨全部化土為止。瑤族中也有三年內舉行復葬的習俗。此外,壯族、甘南藏族、佘族 等少數民族均有類似葬俗。

服裝儀容須知

帶著滿滿的祝福,在這淡淡哀傷的氛圍中,雖然不捨,仍要祈禱我們的摯愛,在另一個美麗的世界中,做個快樂的天使。


衣著注意事項:
參加喪禮請著深色偏寒色調素服為宜,儀容清爽略施薄妝,不可過度妝扮,不穿拖鞋,尤忌蓬首垢面。

胸花/黃絲帶之佩戴:
奠禮會場備有胸花或黃絲帶,以逝者性別區分佩帶方向,逝者為男性,則別於左胸,逝者為女性,則別於右胸,約鎖骨下一掌距離。

進場後之禮節:
進入會場請輕步低聲,態度肅穆莊重,切忌勾肩搭背嘻笑怒罵,並請將行動電話或相關產品調為振動或關機。

奠禮結束後之禮節:
將靈柩送出後,與朋友、親人不互道再見或再會,亦即不要再辦喪事的意思。

奠儀(白包)注意禮節

這是最後一次能為摯愛的他所做的奉獻,願逝去的人擁有不朽之名,讓活著的人擁有不朽之愛。


奠儀(白包):
「奠儀」又稱為「香儀」、「香奠」、「楮敬」等,是致送供奠物品的統稱,現在則指向逝者行奠並向生者慰問的「禮金」。


奠儀金額:
準備奠儀時,金額以單數計,如$1100.-、$2100.-...,以白色封袋納之。


香奠袋外之弔唁用詞:
香奠袋於奠禮會場多有供應,致意者請於袋面上正楷署名致意人姓名。

上款為哀傷逝者之詞,中款為讚頌逝者之表彰詞句,下款為致意者之落款。


其上、下款之寫法,亦有所規範。

如上款「○○(逝者名)先生千古」,下款應為「○○○(致意者姓名)敬弔」。
上款「弔○公○○先生」,下款應為「○○○敬輓」。
上款「○○○女士仙逝」或「○(夫姓)母○(本姓)夫人仙逝」, 下款應為「○○○敬弔」。
上款「弔○母○夫人」,下款應為「○○○敬輓」。

中款之書寫範例:

男女通用者「往登淨土」、「華開見佛」、「世德流芳」、「音容宛在」、「高登樂境」等。
男用者「駕鶴西歸」、「德邵年高」、「碩彥流芳」、「古道可風」、「暢其天遊」等。
女用者「馭鶴仙去」、「鸞參王母」、「彤管流芳」、「懿訓猶存」、「瑤闕雲寒」、等。

參加奠禮須知

公奠與拈香

獻上珍饈尊爵、清香鮮花,寄語滿室的馨香,帶著我們的祝禱,飛向更高更遠的地方,飛到快樂的天堂。

 

●填寫公奠單:
參與公奠之單位請於會場受賻處填寫「公奠單」,推選一名主奠,並註明公奠單位、主 奠者姓名及職銜等,填畢請會場工作人員交予司儀,靜待司儀唱名奠拜。

以個人名義參加,非單位團體代表者,可於單位公奠完畢後,自由拈香致意,「公奠單」。


●奠拜順序:
奠拜之順序及方式,司儀於奠禮前已徵得家屬之同意,敬請參照司儀之提示,進行動作。


●公奠團體奠拜方式:
奠拜時主奠者站在最前面,其他的成員則於其後排列隨行,在獻香、獻花時,隨行的人只要站立行注目禮即可,最後再與主奠者一起向逝者行鞠躬禮。


●拿香禮節:
拿香:右手握香,左手包右手。

男舉香:雙手上不過眉,下不過腰,雙眼向逝者行注目禮。
女舉香:雙手上不過顎,下不過腰,雙眼向逝者行注目禮。


●家屬答禮:
拜奠完畢後,襄儀會引導家屬向您答禮,左側男眷先,右側女眷後;退場時,請依襄儀指示方向退場復位。


●拈香禮:
先於主奠位置行一鞠躬禮,再向前至祭壇前拈香。

拈香時,以右手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拈起一小撮香末,提至眉心,向逝者行注目禮,再將香末放回置香器皿。拈香畢,後退至主奠位行鞠躬禮,再由襄儀引導左右家屬答禮,退場依指示復位。


●全程觀禮:
這可能是您最後一次對逝者致意,心中的哀戚與不捨之情難以縷述,滿懷的祝禱難以言語;如果時間許可,請全程觀禮。

天主教(基督教)與葬儀

資料待補

道教與葬儀

道教與佛教在為人治喪、送葬的觀念與習俗上,有相似之處。佛教講求超度亡靈,以求早日轉生。道教則講求煉度「薦亡」,早日練成「真形」。

因此, 臺灣道教強調「薦亡」的儀式。由於臺灣地區之道教接近天師道,為喪家所做的功德以課誦經懺為主。在恭請三清做主的情形下,請亡魂至壇前,為他課誦「度人經」、「太上三元慈悲減罪水懺」、「冥王經」等,透過「給牒」、「過橋」以示亡魂已被超拔渡化,不會沉淪於地獄之中。

佛教與葬儀

佛教認為死亡不足為懼。死可以是輪迴的開始,也可以是解脫的來臨,完全看個人是否能夠徹底放下而定。

因此,佛教主張葬儀簡單、隆重即可。靈前不宜用葷腥祭祀亡者,最好採用香花、素食、蔬果供養遺體。奠儀除喪葬費用及生活所需之外,其餘最好供養三寶來弘法利生,將功德迴向亡者。

台中市崇德殯儀館路線(交通資訊)

台中市崇德殯儀館地址:臺中市北區崇德路一段50號 / 電話:04-22334145。

 

市區公車:

● 台中客運 :8、9、12、14、14副、15、16、26、35、71、100、108、132、304、307、324

● 仁友客運 :21、32、105、105區2

● 東南客運 :67、67繞

● 中台灣客運:1、25、31、73、61、81

● 統聯客運 :1、31、73、18、25、61、77、301、303

● 全航客運 :5、12、58、58副、58區1、58區2、65

● 豐原客運 :12、51、55、200、203

● 彰化客運 :99、99延

※ 請選擇【一心市場】或【市立殯儀館】或【中國醫藥大學】或【中山堂】或【五權學士路口】下車。

 

自行開車:

● 1號高速公路南下:大雅交流道下→中清路往臺中市區方向→左轉文心路→崇德路右轉→崇德殯儀館。

● 3號高速公路南下:沙鹿交流道下→往臺中市區方向→臺灣大道二段→五權路左轉→崇德路左轉→崇德殯儀館。

● 1號高速公路北上:臺灣大道下交流道→臺灣大道往市區方向→五權路左轉→崇德路左轉→崇德殯儀館。

● 3號高速公路北上:大里轉63中投快速道路→走到底在五權南路下→過鐵路地下道右轉三民路→崇德路左轉→崇德殯儀館。